又是一个丰收年,行走在竹溪镇的乡村田园间,随处可见脸上溢着丰收喜悦的人们。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,人们延续着种植再生稻的传统,也引进了晚熟柑橘、青脆李等水果,发展特色产业。特别是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,让这片平凡的土地变得有看头、有耍头,老百姓更有钱赚,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竹溪样板。
大力发展再生稻种植
风吹稻浪起,稻香悠悠来。竹溪村村民韦先恩穿行在金色的稻田中,深吸一口稻香,望着成片的再生稻,眼里满是丰收的期望。
鸟瞰竹溪生态乐园。记者王晓宇/视觉开州
“老韦是竹溪镇发展‘中稻+再生稻’的见证者。”竹溪镇党委书记彭昌国介绍,全镇种植再生稻3000多亩,再结合农旅融合,每亩稻田产值可达4200余元,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,也确保了农民有可观的收益。
20世纪80年代,竹溪镇海拔在400米以下的坪坝地区,就有村民试着零星蓄留俗名“抱孙谷”的再生稻,并受到当时的县农业部门的关注。从1992年开始,竹溪镇将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。
“作为农民,都坚信‘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’,更何况再生稻算是一季‘懒田’。”韦先恩说,中稻收获后,稻田有半年多的“空闲”。这时蓄留再生稻,只需施两道肥、打一次药,就可以“坐享其成”。
去年,竹溪镇发展“中稻+再生稻”面积超过3000亩。算下来,两季稻平均亩产达1019.3公斤,实现“吨粮田”目标。今年是竹溪镇发展再生稻的第32个年头,种植面积依然保持在3000亩以上。
“一项产业能获得长期发展,背后必然存在较好的效益。”韦先恩算了一笔账:一亩稻田可产中稻约650公斤、再生稻350公斤。其中中稻稻谷每公斤单价3.5元;再生稻因品质更好,稻谷每公斤单价达5.5元。
凭借在竹溪镇总结出的再生稻发展经验,我区作为全国粮食重点产出区县,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。
今年,大海村集体经济组织花4.7万元买回两台无人机,每天能为200亩稻田提供喷施农药的服务,但所需成本和时间分别是传统人工的1/2、1/5。由于本村的统防统治只需不到两天的时间,于是大海村将“业务”扩展到了镇内的其他村。
而在大海村,200亩水稻机插秧秧苗则是来自镇内的平溪村。平溪村一组利用约4亩大小的稻田进行工厂化育秧,可为其他村提供七八百亩稻田所需的机插秧秧苗。
至于机耕、机插、烘干等环节,则由购买了设备的企业为村民“服务”,从而大大降低水稻种植所需的劳动力和成本;在销售环节,则统一交给位于国道旁的灵泉村“乡创馆”,由其包装后统一销售。
“通过这种一条龙的发展模式,我们在镇内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分工,让大家发挥各自所长,节省种植成本,在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多收益。”竹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家举表示。
在传承中发扬光大,竹溪镇再生稻已成为我区农业产业的一张响亮名片。
擦亮乡村振兴基底色
近年来,竹溪镇因地制宜,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,擦亮乡村振兴基底色,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,实现了乡村面貌由“局部美”向“全域美”、“一时美”向“长久美”的转变。
2021年以来,竹溪镇深化农村厕所改造、污水治理、垃圾清理,全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。
全镇硬化道路18公里、油化道路16公里、建人行便道13公里、整治河堤8.89公里,完工“四好农村路”11.2公里、安防工程6公里,完成集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项目、临江至竹溪段污水主管网项目并投入使用,建成灵泉村等3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;大刀阔斧改造环境,全镇整治旧房989户、23.6万平方米,改灶改厨1060户、改厕3719户,新建群众文化广场1个,安装路灯920盏,新安装天然气111户,实施重要公共空间及庭院整治项目14个。
村庄美是外表美,乡风美是根本美。在筑牢村民“精神家园”方面,竹溪镇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、乡土文化、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,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,探索推行村民议事“院坝会+”制度,开展“院坝会+宣传教育”“院坝会+居民需求”等活动,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“积分制”管理以及开展“美丽庭院”“最佳三包责任人”“最美家庭”“身边好人”“新乡贤”“致富带头人”等系列评选活动,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以村比村、户比户激发村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内生动力,厚植文明乡风。
竹溪镇以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“夏季战役”为抓手,以“五清理一活动”为重点,多次召开全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动员会,全镇15个村(社区)结合自身实际,细化分解目标任务,制定每月环境整治任务时间表,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清洁行动。
书写农旅融合“大文章”
“我家种植春橙20多亩,今年亩产春橙1500余公斤。”竹溪镇白云村村民袁永洪说,他种的水果不愁卖,自己零售卖不完时,村集体经济组织还会保底收购。去年,仅春橙一项,他家就收入了近10万元。
除了春橙,竹溪镇还大力发展奶油草莓、阳光玫瑰葡萄等特色水果。
“每到周末前来采摘的游客特别多。”大塆村党支部书记陈善奎说,村里种植的奶油草莓、阳光玫瑰葡萄等,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管理,每年增收120万元。
特色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“新引擎”,竹溪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不断夯实产业根基,现有大型采摘园3000余亩、优质果蔬20余种,并因地制宜推出“树苗认领”“自助采摘”等项目,让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。
作为远近闻名的再生稻小镇,竹溪镇如今已成了农耕研学游基地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家长乐于在关键农时带孩子来体验传统农事,在辛劳中感受劳动的快乐、体会“粒粒皆辛苦”。
不断涌入的人群,也为稻米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。
7月中旬,在灵泉村“乡创馆”,馆长邹鸿浪接到了曾来参加农耕研学活动客人的电话,说是要买5袋再生稻大米送朋友。
邹鸿浪在仓库里找了许久,也只找到3袋。“很多游客来体验后,将大米买回去尝鲜。这几年农旅融合发展快,我们的大米根本不够卖。”邹鸿浪说。
曾经不见经传的小镇,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,这是竹溪镇书写农旅融合“大文章”,实现逆袭的写照。
近年来,竹溪镇数次创下再生稻栽培世界同纬度高产纪录,并拥有奶油草莓、羊肚菌、贡橘、阳光玫瑰葡萄等“招牌果蔬”,有竹溪生态乐园等乡村旅游景点。
如今的竹溪镇,村村有产业,家家住楼房,处处皆是小康图景,成为当地民众乐居、外地来客乐游的“好耍竹溪”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
乡村振兴网元宇宙 开州区竹溪镇深化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
网址:http://xy027.fannawang.com/news/itemid-33112.shtml